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张良, 张强, 王润元, 岳平, 王胜, 曾剑, 杨泽粟, 李宏宇, 乔梁, 王文玉, 张红丽, 杨司琪, 赵福年
干旱气象    2023, 41 (4): 519-53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19
摘要288)   HTML18)    PDF(pc) (5455KB)(734)    收藏

中国夏季风过渡区是全球陆-气相互作用强盛区域之一,也是极端天气灾害频发且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区域,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将有助于提升该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以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夏季风过渡区相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时空分布规律、陆面水分收支对夏季风响应新特征、边界层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机制、季风与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多因子和多尺度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根据夏季风过渡区陆-气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应在侧重加强陆-气交换多循环过程对夏季风年循环响应规律研究基础上,探讨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的多尺度动态响应,建立地表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关键物理量的气候动力学关系,以改进和提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水平。该工作对推动我国陆-气耦合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的仪器精度和观测误差分析
杜昊霖, 王胜, 乔梁, 孙旭映
干旱气象    2022, 40 (3): 364-37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364
摘要380)   HTML12)    PDF(pc) (5151KB)(1329)    收藏

利用定西试验基地2017年5月的平行对比观测资料,分析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的仪器精度和观测误差。结果表明:HMP45D型空气温湿度传感器、107-L型土壤温度传感器、WAA151型风速仪、HFP01型土壤热通量板和涡动系统(CSAT3+Li-7500)观测数据的偏差较小,均在允许范围内,说明相同仪器之间的观测数据基本一致,但观测土壤湿度的CS616型仪器在使用时需要订正;不同型号仪器观测长短波辐射的一致性很高,其相关系数均近乎1;观测数据的偏差也直接影响能量闭合率,试验中湍流通量观测偏差造成地表能量闭合率0.61%~2.20%的不确定性,可利用能量观测偏差造成地表能量闭合率0.08%~1.67%的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近似熵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非线性特征
金红梅, 乔梁, 颜鹏程, 张伟, 高士禹, 张瑾
干旱气象    2019, 37 (5): 713-72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13
摘要419)      PDF(pc) (3202KB)(2108)    收藏
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角度出发,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近似熵方法,采用SPEI干旱指数,探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1)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SPEI的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空间分布呈“东正西负”型,结合第二模态时间系数,说明西北地区西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变得湿润,而东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有变干趋势,转折点约在1980年,且干旱存在2~3 a的周期特征;(2)中国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转折后的干旱复杂度整体比转折前有所增大,可预测性降低,秋、冬季的复杂度大于春、夏季,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负载均衡的数据库集群对气象数据的共享服务
乔梁1,3,许竹霞1,孙林花1,孔小怡1,乔雅敏2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3-0516